没有比‘怕更不利于达到这个目标的了。
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,则能用其道,匪我求于童蒙,乃童蒙来求于我也。程氏易传称,看蒙卦之六爻,二阳爻承担起开启蒙的重任,二阳为治蒙者,四阴皆处于蒙者也(15)。
复次,教育要求蒙者见贤思齐方可打破此在困蒙之局。如果听任此在由蒙的沉沦主宰自身,不去筹划未来,不去延续过往,那么,文明的圣火,就无法在教育的问答逻辑中延续、传递下去。⑦[德]康德:《历史理性批判文集》,何兆武译,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,第22页。当然,在此处卦爻辞中,金夫所指为何,不同易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。人之在世,生而求明,却无时不处在蒙之中。
但是,六三的见金夫依然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筹划,虽然这个‘知却不是已然揭示了某种事实,而是处身于某种生存状态可能性中,尽管它最终表现为能在的被筹划状态的残存样式(35)。启蒙就是要告诉人们何者为重,何者为轻。3 (1) 《二程集》, 中华书局1981年版, 第73页。
(1)3朱子强调,有理便有气,天下未有无理之气,亦未有无气之理(2)4。在朱子看来,本心源于天地生物之心,冲漠无朕,以感应为义。这非常类似于佛教禅定的无色界定(禅定的较高状态)。32 (1) 《佛藏要籍选刊》第9册,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, 第68页。
智心是实现生命超越的主体性基础, 识心是生命沉沦的主体性根源。所谓性空,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。
《起信论》主张,众生经过佛法修证破除妄念情执,即可由心生灭门超升到心真如门,而解脱成佛。这样在应事接物之时本心能时时流行发用,所谓感而遂通。因为, 心有本心, 也有血气心知之心。孟子认为, 人具有为善的倾向和禀赋, 这种天赋本能就表现在人人皆有的四种道德情感之中。
《大般涅槃经》明确主张:涅槃即是常乐我净(6)22。王阳明认为良知心体无形无相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又生天生地,是造化的精灵(8)17。我们可以借现象学来说明定心现量:定心现量亲冥真如自性, 是于诸法中非对象性地自知真如实性, 同时也于一一法中直观地明见无我无常共相 (范畴直观)。阳明后学也普遍地采用静坐方法,如聂双江的归寂以通感,执体以应用(10)43,注重返回心灵的寂静本体的伦理练习,而沉浸于一切情感、思虑活动产生之前的寂静状态,保持着清晰的觉醒意识。
知至, 则理在物, 而吾心之知已得其极。(1) 这实际上是在心的寂然不动中贯通万物,与天地一体,此即陆九渊所说宇宙即吾心,吾心即宇宙、张载所说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、程颢所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神秘体验之境,体现了儒家静坐与佛家禅定不同的本质所在。
34 (3) 郭朋:《坛经校释》, 中华书局1983年版, 第58页。在阳明看来,良知是寂然不动未发之心体,孟子所说四心则是良知感应事物而发动的道德情感。
19 (9) 《王阳明全集》,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, 第72页。(《朱子语类》, 第283页) 致知并不是通常想当然地以为是扩充知识, 而是指昭昭不昧之本心在格物穷理中的当下介入, 将事物之理纳入本心的明见式的亲证之中。性理与物理皆根源于天理,故性即理。中观学派认为,性即是空理,诸法缘起性空 没有自体。唯识宗即是把真如理视作识心之性,当真如理成为心的所缘境时,则转识成智,达到境智合一(心性合一)解脱之境。关于儒家实理实事与佛家空理空事的区别,宋明儒早有所见。
这也是一种无感受,无思想的状态(无念)(3)41静中工夫,是在情感与思维发生之前沉思入定。(4)21此即实现了的本质本已的道德意识(尽心知性则知天),体现了心性合一。
慧能禅宗认为,淫性本是清净因,除淫即无净性身,性中但自离五欲,见性刹那即是真(3)30,无明妄情其性是清净心,透过众生无明妄念,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(4)31,也即顿悟成佛。在中国佛教中,心体概念得以确立。
宋明儒学与佛教心性论都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,在历史的发展中,二者相互影响、彼此交融,在理论结构、实践模式中存在着相通之处,但就思想内容和实质来看还是存在差异。所以朱子说:格物是合内外之理。
自相可真,现量亲缘,圣智证故。但空非虚无, 法虽自性空,假有的现象仍然是有,即所谓幻有。当极静时,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,贯通无穷,如气之行空,无有止极,无内外可指、动静可分,上下四方,往古来今,浑成一片,所谓无在而无不在。后者本心受到蒙蔽,性理不显,性情二分,此即心统性情之论。
人先天就有自然为善的能力和倾向, 这是以动力论来说明人的本性。二是理智之心,属认知理性范畴。
28 (9) 窥基: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, 《大正藏》第44册, 第98页。王阳明就说:良知是天理的昭昭灵觉处,故良知即是天理。
无论在良知的体或用中,良知与天理都具有一体性。若指本心, 则本心即性, 性发为情。
若受人欲污染,则发为恶的意向活动。心是认知心,是后天的血气心知之心,属于生理学、心理学意义上的心。实际上, 性体源于宇宙生生之道, 性体即心体, 道体以生生为义, 性体则以感应为义。(参见傅佩荣:《先秦儒家哲学》,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, 第207-208页) 18 (8) 王阳明就说:心无体, 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。
8 (6) 《二程集》, 中华书局1981年版, 第1169页。明朝时期朝鲜理学家李退溪则把情分为道德情感与经验情感, 指出:四端皆善, 七情, 善恶未定。
之所以如此, 因为四端发于理, 七情发于气 (8) 34。如他说:致知, 则理在物, 而推吾之知以知之也。
经验情感是向躯壳上起念,故有待以用天地之性疏导、超升气质之性,使之发而皆中节之和。总之,佛家所说智心是无分别直觉智慧,属于超理性的范畴,不是道德理性。